↑点击上方“北京发布”,订阅权威信息!
8月28日,伴随着泡泡气枕膜充气完毕,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站房上方第一面形似船帆的膜结构“京帆”屋盖正式亮相。寓意京津冀协同发展、扬帆起航的“京帆”,将成为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打造站城一体、水岸共融“北京新门户”的标志性景观。“京帆”屋盖总占地面积约2.74万平方米,由7面主帆和3面副帆组成。本次亮相的首面“京帆”为项目最西侧的主帆,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张拉膜结构向一端挑起化作“风帆”,下层为椭圆形德国环保泡泡气枕膜结构扣向地面。远远望去,“京帆”屋盖高高扬起,如同紧绷的船帆充满力量感,实现了传统车站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完美融合。“京帆”屋盖不仅仅造型好看,其方案设计还充分考虑了采光、材料、后期运维成本等多重因素,将绿色节能的理念贯穿设计建设始终。在“京帆”屋盖下方,是车站的采光井。5个采光井上方搭设起“京帆”屋盖的7面主帆,阳光透过“京帆”被引入地下32米深的候车站台层。未来,乘客在地下换乘乘车,也能沐浴在自然光下。
为了让站台内的光线变得柔和舒适,“京帆”屋盖表面采用了ETFE过滤膜,其与“水立方”外立面材料相似,具备透光性的同时可以避免阳光直晒,减少直射光、眩光等不利影响,从而大大提高地下空间的舒适度。经测算,“京帆”全部投用后,结合智慧照明节约用电,项目预计每年可减少照明用电约48.6万度,相当于208个三口之家一年的用电量。副中心工程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受到场地条件限制,“京帆”造型钢结构无法在地面拼装完成后整体抬升,每一段钢梁都需要在没有参照物的半空中精准焊接。为此,项目采用了BIM排演、智能测绘、三维模拟等科技手段,攻克了“吊装难”“多角度上梁”“空中焊接”等多重技术难题,运用智能测绘系统等数字手段,实时搭建三维模拟平台,让钢梁位置在数据坐标锚定下做到分毫不差,使工程实施过程更加稳定、有序。首面“京帆”屋盖的精彩亮相,充分展现了我国强大的基建技术实力。
接下来,副中心工程办将继续督导京投枢纽公司高效高质量推进副中心站枢纽项目建设,力争2024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完工,2025年下半年起陆续接入京唐城际联络线、平谷线等线路,进入试运营阶段,年底具备通车条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作为新一代火车站“站城融合”的代表,这座枢纽设置了160多个出入口,未来将方便乘客快进快出。
根据计划,城市副中心站枢纽预计今年12月底完成结构施工,2025年开通投入使用,开通初期将接入地铁6号线、平谷线,京唐城际铁路三条轨道交通。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站房开始装修“京帆”膜材料加紧安装中
新一代火车站实现“站城融合”
通州区潞城镇杨坨村,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所在地,下面“藏”着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约128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内,集成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功能。
地上,未来将开发总面积139万平方米的办公、商业空间和酒店、公寓。因此,用“地下枢纽、地上城”来形容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并不为过。
项目部总工程师介绍,
“这里将成为城市综合体,就是车站与城市无缝衔接起来。”施工方之一的中铁建工集团已经在北京建造了四代火车站,见证了火车站是如何升级换代的,第四代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最大特点就是“站”与“城”“融合”。
据悉,枢纽的西侧主入口已经亮出雏形,未来乘客从该入口的直梯和扶梯可以直达地下二层,更快抵达检票口。
“快进快出”是城市副中心站的一大亮点。未来枢纽将设置160多个出入口,包括下沉广场、安全出口、人防出入口、电扶梯、车库进出口、自行车进出口六大类。
据介绍,出入口的功能分两种:一种是平时不用、只在发生火灾等特殊情况时疏散使用的出入口。作为地下枢纽,疏散设施的要求比地上建筑更高,因此设置了许多直通地面的疏散出口。
另一种则是方便乘客快进快出,实现站城便捷联系的出入口。
副中心站枢纽采用“站城融合”的设计理念,既设置了11条汽车进出站匝道和2个公交车出入口,又设计了很多通往周边道路或连接周边地面建筑的出入口。
来源:北京发布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城市副中心报、北京通州发布
推荐阅读:
●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北京着力构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
● 北京地铁快线R4线最新消息!
● 北京市交通委:下月这天,或为“全年最堵日”!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发布视频号,欢迎关注~